新闻动态

新闻

2018届毕业生李杨:始终在路上的“实干家”

他说:“我对数学有着无穷的求知欲,愿意多下苦功。”四年里,他完成了必修课程,提早学习了许多研究生课程,取得高达3.9的专业GPA

他说:“每个人不管在什么阶段,不可闭塞,多去尝试。”四年里,他穿行在各个学术项目里,数学建模、大数据与深度学习、量化投资、物理实验设计等多个领域都有他的身影。

他说:“希望做自己的哲学家,从社会源头做贡献。”四年里,他带领的数学建模协会、量化小组取得各方面的认可,带领的南科公益社团小组坚持为社会送爱心。

他是同学们眼中当之无愧的“学霸”,也是一个学习上、生活中的“实干家”。

他就是李杨,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2018届毕业生李杨。今年秋天,他将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启他的PhD旅途。


第一实干定律:在最有精力的时候,做最难的事情


初入南科大校园,李杨对未来的方向既期待又迷茫。在探寻方向的路上,他曾将精力付诸艰难之事、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正是这些路上的种种艰辛与各个领域的探索尝试,使得他的青春写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大一下学期,李杨参加了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和队友们一起创下了整个比赛历史上一等奖获奖者最年轻团队的记录。

“当时并没有想太多,觉得有精力,抱着好玩的心就去参加了。”谈及那场让他初露锋芒的比赛,他回忆道:“比赛前前后后一共持续了半年,那段时间,每天有时间就去实验室和队友一起设计有关功能转换的实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算出的结果始终有错误。后来我们发现是装置吸热的问题,于是就加了一组对照实验,最终解决了问题。”

物理竞赛的傲人成绩,却没有让李杨最终选择物理专业,问及原因,他坦诚道:“尽管比赛结果还算理想,但我通过比赛也发现自己似乎没有那么喜欢做实验,物理很有意思,但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寻找答案,大一下学期,他同时选修了生物、物理、化学三门基础学科的实验课和张贤科教授的高等线性代数。

“每天就是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三门课程反复循环,压力实在太大,身边的朋友也觉得我有些‘自虐’,但是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我才能知道我适不适合这门学科。在学习高等线性代数的时候,感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分析能力也提高了。这正是我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开端。”

“我喜欢一个人去一教楼顶,因为比较喜欢高处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思考很多事情。学校给同学们的选择很广,有吸引力的东西太多,有些时候的确需要勇气去做抉择。脚踏实地是必须的,但抬头看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必须对未来有所思考,这将决定我下一步应该专注在什么事情上。”

在反复探索之后,李杨开始认清一个方向——数学。他的学业开始了新一轮的飞跃,大二时,但凡数学系开课,他几乎都能全面涉足,且各科成绩都拿下了90+乃至满分的高地。

“做一件事情,只要你愿意,只要肯认真,就一定有收获。” 李杨说。


正在谈“深圳杯”建模大赛获奖感言的李杨


第二实干定律:做生活的探路者,不断发掘自己


李杨认为,人不应该闭塞,要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接纳新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会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生活。

“不断发现新的兴趣点,这得益于老师们,他们会推荐好书让我去读,在阅读中,我能捕捉到自己的敏感点。比如之前我选修了张振老师的《大数据导论》,第一次了解到了Machine Learning这类概念,突然感觉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开始与之关联了。”

“数学也一样,最重要的是求知欲,享受探索这个过程,而不满足于几个结论。”数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理论深、难度大的学科,而在李杨看来,却是一个让人投入和享受的学科。他回忆说:“有一年冬天,自己钻研数学问题想到脑子发热,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那种在寒冷中因探索知识而带给自己的饱满感和燃烧感。”


李杨讲解数学知识


在打扎实了专业基础后,他开始探索一些知识与实践结合的事。

“学到知识,我就想去实践。数学系的同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参加建模比赛。刚好那个时候‘深圳杯’数学建模比赛开始了,我们学校作为东道主,学子获奖当然是一件荣光的事情。我想为校争光!”

如他所愿,他率队获得了那场比赛中全国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当时我们做的是一个探索基因和疾病关系的题目,由于多领域结合且样本量小,比赛过程其实很艰难。有许多队伍用到了机器学习里的算法,但我们认真思考,反复探索,最后另辟蹊径,反其道行之,选择了最简单的算法,得到的结果让评委非常满意。”

至于毕业后选择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读PhD,李杨坦言:“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兴趣点,想要去深入、去探索。”


第三实干定律:乐于团队分享,传承互助精神


作为数学系的学霸,李杨非常乐意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种种经验和实践与人分享。

课余时间,李杨担任了数学建模协会的会长。提起协会,他显得很骄傲,从大到在国内外大小数学建模比赛中取得的各类奖项,小到诸多实习机会的内推邀请,都如数家珍。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分享学习经验,他还办起了关于量化学习的讨论班,每周举办分享会,分享各种干货,比如各类算法的介绍、编程的知识。

他说:“我很高兴学弟学妹们一直都愿意来听这些经验,这让我倍感责任在肩。我必须不断补充知识储备,丰富实践经验,以使更多学弟学妹受益。”

作为一个自身并没有太多资源的本科生,李杨却为学弟学妹们争取到许多企业的实习邀请。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首先是你得取得别人的认可,这样你的推荐语才有分量,并能将这份认可传承下去。”

他曾经在一些券商、金融科技公司实习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企业看到了南科大学生身上的钻研精神和优秀品质,一些企业还将南科大列为target院校,这样他就可以推荐更多优秀的南科大同学到这些企业实践。


在北京实习的李杨


这些事让李扬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他笑言自己其实是南科大师生互帮互助精神这条“河流”的受益者之一,他所做的无非都是将“河流”传承下去。

“在讨论班和数学建模协会的发展上,我的导师李景治老师给了很多支持,李老师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数学系的老师都非常nice,即便问的问题再简单,老师们都愿意耐心讲解。潜移默化之中,我也认为自己应当成为这样一个人,对每一件自己可以效力的事情都倾力负责,并让自己的力量和作用通过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


第四实干定律:回馈社会,从爱与责任中汲取前进力量


李杨所追求的实干精神,其实不止体现在个人学习和实践中,也不止于关心身边人和身边事,还有对社会的回馈。 “我愿意付出更多心血在咱们的南科公益上。哪怕付出一点小小的力量,就有可能给别人的生活带来改变。”

四点半课堂是一个致力于照顾附近小朋友的公益活动。大学四年,李杨在学校旁边的塘朗社区用他的善良与爱去感知和呵护每颗稚嫩的心。他说:“这个活动是前两届学长传承下来的,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坚持下去。”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孩子们开展了科普讲座的活动,给孩子们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和启发。

他还曾远赴泰国慰问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即使语言不同,他仍用爱与行动向这些异国儿童传递着一份来自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善意与关怀。

 “我记得有一个孩子,笑容特别灿烂,就好像从来没有经历过不好的事情一样。但其实这些孤儿院里的孩子们都是被父母遗弃的,一想到这里我就特别难过,觉得这么可爱的孩子不该承担这样的经历。”他还说:“我从小到大被很多人帮助,也正是因为这些帮助,使我现在有了很好的人生态度。我也希望我能给他们积极的影响,帮他们塑造好的人生。”

“我想我以后还要做更多这样的事情,只要想起孩子们看我时那光亮的目光,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正在参加四点半课堂的李杨


“毕业了,回想大学时期,非常珍惜这一段在南科大拼搏努力的时光。希望日后的人生路上,继续做一个实干者,不断探索和追求。”说起大学四年,他充满了不舍,谈到未来,他眼里闪烁着光芒。

李扬,希望拥有“四大实干定律”的你,在未来的道路上,享受你所追逐的,追寻你所期待的。愿你走出很远,一直是这条大道上那个熠熠生辉的实干少年。

 

【李扬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希望大一的同学能够open your eyes,多接触东西,多探索,多尝试。

进入到大二,大胆地选择一个方向,莫惶恐,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大三,对人生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蓝图,有勇气去做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

大四,努力完成未完成的事情,不留遗憾。

大学四年是充满机遇的时期,也是我们精力最旺盛的时代。要积极探索,找准方向,然后专注于目标,不要有太多杂念。把分内的事情先做好,始终追逐自己着迷的事物,哪怕再艰难也要坚持,相信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文字:蔡多

摄影:蓝桥 王本凡